“回来了!终于回来了……”5月12日13时许,在南安市翔云镇翔云商会,台湾田头仔的象山梁氏第39世后裔梁栢楦和翔云镇梁氏同辈宗亲梁振权的双手一直紧紧地握着。
据了解,台湾田头仔聚落自开基祖迁台迄今已逾230年,经过谱牒文献的力证和两岸热心人士的共同努力,两地亲人得以重建联系。12日,台湾田头仔梁氏家族后裔首次来到大陆寻根谒祖。
【认亲】
(资料图片)
跨越海峡 230多年宗亲终相见
上香、鞠躬……当天,梁栢楦一行第一站便来到梁氏祖祠,拜谒先祖灵位后,与翔云梁氏宗亲谈起先祖的迁徙过程。两地亲人此前虽未谋面,却不显陌生,一边讲得热烈,一边听得认真,相同的乡音拉近了彼此的距离。
随后,梁栢楦一行前往下一个目的地——先祖曾住过的古厝。“这古厝就是先祖住过的地方,他们几个兄弟在这里长大成人,你们的先祖就是从这出发,翻山越岭到台湾……”梁栢楦一行认真听着宗亲们讲述先祖的故事,看看古厝及周围的环境,并时不时拿起手机、相机记录下点点滴滴。
“饮水思源,我们就是想看看老祖宗以前住哪儿,过着怎样的生活,看看我们的根。”象山梁氏第40世后裔梁火旺环顾祖宅,抚摸着祖宅的门牌,感慨万千,“回来了,我真的回来了”。
参观完后,梁栢楦一行与翔云梁氏宗亲一起站在古厝大门,拍下了合照。
随后,在梁振权的带领下,他们又翻山越岭来到梁氏祖墓祭拜。“虽然路程不算好走,但是很兴奋,也就不感觉累了。”梁火旺告诉记者,祭拜形式两地差不多,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,同宗同源。
【溯源】
喜获联系,思源念祖踏上寻根之旅
在与梁栢楦和梁氏宗亲的交谈中,记者了解到,象山梁氏第33世玉勇公育有4子,梁振权的先祖行老大,梁栢楦的先祖行老二,梁火旺的先祖行老三。清康乾年间,因生活困苦,老二和老三历经艰辛,渡过“十去六死三留一回”的台湾黑水沟,前往台湾谋生,并定居于台湾漳化县福兴乡元中村田头仔。
“230多年前,祖辈迁居台湾,到我这代是第六代了。”梁栢楦说,34世梁氏先祖两兄弟在台湾共生了11个儿子,迄今在台子孙繁衍至第42世,已有400多人。
记者了解到,1984年《台湾版梁氏族谱》编印完成,主事者曾将该书寄赠翔云镇梁氏宗亲。居住于翔云镇椒岭村岭头的38世梁昆清,依据该书的世系表和地址,查出系出同宗的在台宗亲。
“玉勇公的住宅、坟墓仍然存在,希望在台乡亲回来会亲团聚,祭拜祖宗。”1990年前后,梁栢楦收到过象山梁氏梁昆清的来信,邀请台湾梁氏宗亲回乡谒祖,但后来因各种原因双方断了联系。去年,他再次写信到泉州才得知,梁昆清已去世,其子梁振权接过父亲遗愿,和自己积极联络,最终促成了这次寻根之旅。
“这次族谱重修完成后,我想到要来一场寻根之旅。”梁栢楦说,寻根是他这些年来的一个梦想,这是一次圆梦之旅。
梁栢楦告诉记者,年轻一辈都有自己的工作,尽管无法同行归来,但对他们的寻根之旅非常认同。梁栢楦表示,他们也会把一路的所见所闻告诉子孙后代,期待有机会再来。
“今天真的很高兴,很高兴。”梁火旺弟弟梁奇新非常开心,并表示能过来谒拜很不容易,很早之前他们便开始策划回来谒祖,但是受疫情影响计划停滞了,后又因为台胞证办理问题差点无法成行。“旅行社和我说可能赶不上的时候,我真的很沮丧、难过,幸好最后还是赶上了。”
【牵线】
对接确认 两岸博物馆馆长助力寻根
“没有闽台缘博物馆的帮助,就没有这次寻根之旅。”台湾博物馆原馆长施明发告诉记者,因为此前没有文字记载,都是靠口口相传,“玉勇公”在台湾田头仔梁氏族谱的记载是“玉养公”(“养”和“勇”的闽南语发音一样)。
时间回到2022年初,梁栢楦主持重编台湾梁氏第33世“玉养公”派下宗亲祖谱。编修期间,施明发与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联系,将台湾《梁氏族谱》田头仔聚落的那页族谱寄到闽台缘博物馆,希望能帮助查找文献,并寻找台湾田头仔梁姓世系表上所载祖籍地“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象山梅家乡”。
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文献信息中心工作人员黄帆告诉记者,2022年3月初,馆长陈伟平收到了施明发的来信后,第一时间与闽台缘谱牒中心同事一起查阅资料。
在闽台缘谱牒中心,“梁氏”族谱有10多册。经过半个月的反复查阅和仔细核实,终于完成了对接。黄帆表示,查阅资料后,他们还前往翔云实地核实,最终才确认完成族谱对接。
于是,在两岸博物馆馆长的牵线搭桥下,便有了开头温馨的认亲一幕。
“这次寻亲是一颗种子,播下寻根会亲之基础,把路线、人员联络方式留下来,种子终会发芽,繁花盛开……”宗亲们热情相待,让梁火旺十分感动,并表示会和后辈们讲述这里的故事,只要有机会,会带着他们来到大陆寻根。